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行有所止”。党员干部把他律转化为自律,将党的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,离不开一颗敬畏心,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需常怀戒惧之感,让善怕成为一种自觉。
“天下之事,成于惧而败于忽。”善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畏惧,更不是懦弱,而是一种理性自觉,表现为对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、纪法和规矩、道德和公义等的敬畏,体现的是自律和慎独。善怕的关键在于能认识到“怕”与“不怕”的正确意义。该怕什么,该不怕什么,思想上拎得清,头脑里有尺度,内心里有底线,行为上才会有分寸。
自古以来,善怕不仅是恪守人格底线的要求,更有着立德修身的现实意义,展现的是敬畏自律的价值取向。春秋时期的宋国大夫正考父,面对三次任命,“一命而偻,再命而伛,三命而俯。”越是谦恭,修身愈严,律己愈苛。谦卑本质上是对权力的敬畏。善怕也是严于律己的动力。怕自己酣睡不醒,司马光以“警枕”自励;怕自己苟取,叶存仁赋诗“不畏人知畏己知”拒赠。当一个人因为善怕而将自律变成一种习惯,就能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和坚定。
善怕是自律的开端,也是行为的界限。善怕才能识大体、知进退,做到心不放逸、行不放纵。党的纪律是确保党员、干部行为规范的底线要求,内心常怀对党纪不敢逾越的戒惧,长存对违规违纪行为后果的恐惧,就能“思”出于理智、“做”有所顾忌、“行”不忘法纪。善怕者所怕的不是困难、任务和担当,而是怕突破纪律底线,怕对不起党和人民。有自律才有自由,善怕才不会后怕。不自律、不害怕,就容易突破底线、逾越红线,甚至肆意妄为、任性用权。现实中,一些人之所以铸成大错,就在于缺乏善怕之心。思想上松一寸,行动上就会散一尺,内心失去了敬畏,就必然把纪律当成耳旁风,视规矩为儿戏。如此心无所惧,可能会“快乐一阵子”,但绝对会后悔一辈子。
“临事而惧、好谋而成”是我们党在革命、建设、改革各个时期夺取胜利的宝贵经验,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。延安时期,吴玉章同志在一次党的纪律教育讨论会上指出:“眼里没有党的纪律肯定要跌跟头,党的工作也会受影响,怕党的纪律才会开展好工作。”他还多次警示自己、告诫他人:“办事要想着违反党的纪律的严重后果”“党员不怕党的纪律是不行的”。陈毅曾说:“我们共产党最讲纪律,在这方面胆子大了不行,胆子大一点都不成。”老一辈革命家坚持有所怕、有所畏,以对权力的敬畏之心,标注出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。
心中有敬畏,脚下有定力。善怕绝非仅仅是表面的遵循规则,更是一种深入内心、融入日常行为的自觉意识,是党员干部在思想与行动上的自我约束与提升。广大党员干部要胸怀谨言慎行的易惧之感,保持如履薄冰的善怕心态,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始终做到“心中有惧不妄为”,将党的纪律真正融入到每一个决策、每一次行动之中,如此方能体会到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自由境界。